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曲宇辉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9 08:45:40   浏览:917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曲宇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令第492号,以下简称《公开条例》)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公开条例》对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作了有益的规定。但《公开条例》中的个别条款不符合实际,将影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导致行政机关工作上的被动,引发不必要的行政争议。
一、政府信息公开时点问题
(一)有关条款
1、《公开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2、《公开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3、《公开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行政机关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存在的问题
按《公开条例》第二条、第十八条字面理解,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无论是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还是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取,都要在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否则要按《公开条例》第三十五条追究责任。而在实际工作中,行政机关制作或者获取政府信息20个工作日内,大部分的工作仍在履行过程中,一些按层级审批的事项,还在报批途中,工作结果处在“待定”状态,不知此时公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三)建议
《公开条例》第十八条应作如下修改,“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该政府信息具备公开条件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公开机关应当按本《条例》的规定对公开条件作出具体规定。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非本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谁公开问题
(一)有关条款
1、《公开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行政机关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由保存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答复:(三)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或者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3、《公开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行政机关认为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公开后可能损害第三方合法权益的,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但是,行政机关认为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二)存在的问题
《公开条例》第十七条与《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在表述和衔接上不严谨。按第十七条,似乎是行政机关对其保存的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的政府信息,负有公开责任公开;而第二十一条第三项,又似乎是只要告知申请人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名称、联系方式即可;第二十三条对行政机关的要求更不合理,一些信息是否属于商业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又或公开后是否可能损害第三方的合法权益,是很难判别的。其后果是,行政机关按第十七条公开政府信息,其他行政机关会指责该行政机关违反《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三项,甚至导致第三方起诉;行政机关按《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告知或者按第二十三条不公开,申请人会告该行政机关违反《公开条例》第十七条。
(三)建议
1、《公开条例》第十七条修改为,“行政机关制作的政府信息,由制作该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负责公开。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权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2、《公开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三项修改为,“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答复:(三)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制作或者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对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
3、《公开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向行政机关申请公开该行政机关保存的属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制作的政府信息的,行政机关应当书面征求第三方的意见;第三方不同意公开的,不得公开。但是法律法规规定可以公开的,应当予以公开,并将决定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和理由书面通知第三方”。
4、增加一条,“申请人向专业档案馆申请公开行政机关已移交的政府信息的,由专业档案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规定执行”。
三、其他两个问题
(一)《公开条例》第十一条第三项、第十二条第四项修改为,“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安排、发放情况”。此处虽只将“发放、使用情况”修改为“发放、使用情况”,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理由是:
1、原表述是“发放、使用情况”,按字面理解,“发放”后的“使用”,是被征地、被拆迁的单位、个人的使用,而被征地、被拆迁的单位、个人对土地、房屋补偿、补助费用的使用情况,应属该单位、个人的隐私,不能由政府来公开。
2、被征地单位(如村委会)将征地补偿、补助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属于村务公开内容,国家已有明确规定,但不属于政府和政府部门的政府信息公开范围。
3、个人认为,《公开条例》第十一条第三项、第十二条第四项的原意,应该是要求有关政府和部门“落实”征地拆迁补偿、补助费用,并将有关补偿、补助费用的“落实”情况进行公开。
(二)《公开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能够当场答复是否可以公开的,应当当场予以答复”。同时将《公开条例》第二十六条修改为“行政机关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应当自答复公开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制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理由是:
1、答复公开与具体提供政府信息并非同一回事,《公开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一款原表述会被人误作“当场提供”理解。
2、《公开条例》没有对答复公开后的公开期限作出规定,建议在第二十六条中作出具体规定。
四、建议
根据国务院的要求,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正在对行政法规和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和修订,建议国务院对《公开条例》进行修改,避免2008年5月1日实施后引发不必要的行政争议。

13588712837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上海市国营企业招用工人实施办法

上海市政府


上海市国营企业招用工人实施办法
上海市政府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改革国营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招工制度,保证招工质量,提高工人队伍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招用工人,必须在国家下达的劳动工资计划指标内,贯彻执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面向社会,公开招收,全面考核,择优录用。
第三条 企业招用工人,除国家另有特别规定外,统一实行劳动合同制。

第二章 面向社会,公开招收
第四条 企业招用工人,应在市和区、县劳动局指导下,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公布招工简章,公开招收。符合报考条件的城镇待业人员和经国家或市人民政府批准从农村招用的人员,均可报考。
第五条 企业招用工人,应在考核合格的对象中择优录用。对决定录用的人员应先签订劳动合同,然后向区、县劳动局办理录用手续。
第六条 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内部招工,不再实行退休工人“子女顶替”的办法。
国家允许招收职工子女的特殊行业,招收职工子女时,应经市劳动局审查批准。
第七条 企业在国家下达的劳动工资计划指标内,根据生产、工作需要,可以随时招工。

第三章 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
第八条 企业招用工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年满十六周岁,身体健康,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现实表现好,经过待业登记的人员。
第九条 企业招用工人,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其考核内容和标准,可以根据生产、工作需要有所侧重。招用学徒工人,可侧重文化考核;直接招用技术工人,可侧重专业知识、技能考核;招用繁重体力劳动工人,可侧重身体条件考核。
第十条 企业招用工人,凡适全妇女从事的工作,应当招用女工。
第十一条 企业招用工人,应当规定三至六个月的试用期。在试用期内发现不符合招工条件的,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第四章 组织管理
第十二条 企业招工工作,由市和区、县劳动局负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招工地区,审查招工简章,办理录用手续,对招工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十三条 企业招用工人,应当在本市城镇招收。需要从本市农村或外省市招收工人时,除国家规定的以外,必须经市劳动局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 企业招用工人,必须严格按照本办法执行。凡违反本办法招收工人的,一律无效;情节严重的,应当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招用工人,比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上海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1986年9月27日

财政部关于印发《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2年11月6日 财农〔2002〕156号

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附件: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附件:

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资金(以下简称现金补助)的管理,提高现金补助的使用效益,保障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现金补助是指中央财政安排的用于退耕农户退耕后维持医疗、教育、日常生活等必要开支的专项补助资金。
第三条 现金补助标准为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20元。现金补助年限,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1999~2001年还草补助年限按国务院批准的有关政策执行。
第四条 地方向中央财政申请现金补助,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计划任务,编制年度资金申请报告,报送省级财政部门审核,省级财政部门经审核后于每年3月底以前向财政部申报。资金申请报告包括当年退耕还林计划任务、工程进度、现金补助预算安排等方面的内容。
中央直属实施单位向中央财政申请现金补助,由中央有关部门,根据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计划任务,编制年度资金申请报告,于每年3月底以前向财政部申报。
第五条 中央财政补助地方的现金补助,由财政部根据退耕还林计划任务落实情况、工程进展情况和省级财政部门上报的资金申请报告,审核并下拨省级财政部门。
中央直属实施单位的现金补助,由财政部根据退耕还林计划任务落实情况、工程进展情况和资金申请报告,核拨给中央有关部门,中央有关部门再拨付所属实施单位。如果中央有关部门已纳入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范围,由中央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到项目实施单位。
第六条 省级财政部门会同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对中央财政下拨的现金补助,按照规定的预算级次和程序拨付资金。
第七条 退耕还林实施单位可向退耕户一次性发放年度现金补助,并实行按户建卡制(登记卡、检查验收卡制),退耕户凭卡领取现金。
第八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对现金补助使用情况进行总结。省级财政部门应于每年3月底以前将上年度现金补助使用管理情况总结报送财政部。
第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现金补助的监督检查,确保现金补助足额发放给退耕农户。
第十条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从发放给退耕户的现金补助中,抵扣有关税费。不得截留、挤占、挪用现金补助。
第十一条 实施单位要建立健全内部稽查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日常财务监督。要积极配合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审计工作,如实提供会计凭证、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
第十二条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退耕还林现金补助资金的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三条 各省(区、市)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3年1月1日起实施。其他有关退耕还林现金补助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